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英语:Peking University,缩写为PKU),简称北大,创建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成立之初为中国最高学府,同时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教育部职能,统管全国教育。中华民国建立后,校名改为北京大学校,后又改名为国立北京大学。1916年—1927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期,“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推行改革,把北大办成以文、理两科为重点的综合性大学,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北大与清华、南开合并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日本战败后,北京大学回到北平复校。1952年院系调整后,北京大学聚集了原北大、清华、燕大三校的自然科学、人文学者,奠定了北大文理学科在中国高校中长期领先的地位。2000年,北京医科大学回归北京大学,成为北京大学医学部。如今,北京大学是一所兼具自然科学、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医学以及新型工科的综合性大学,也是大中华地区和亚太地区综合实力最强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北京大学现有六个校区。北京大学校址原本在沙滩红楼、公主府等地,1952年院系调整后迁入位于北京西北郊的原燕京大学校园(燕园),燕园兼收中国古典韵味和西方校园规划理念,主要景观有未名湖、博雅塔等。

800px-Weiming_lake_peking_university.jpg

北京大学是中国最早设计校徽的大学。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前,北大没有校徽。1917年,蔡元培邀请鲁迅为北京大学设计校徽。1917年8月7日,鲁迅将设计好的校徽稿交给了蔡元培,随即得到采用。鲁迅设计的校徽为一中国传统瓦当形象,为上下排列的篆字“北大”。既寓意“以人为本”“进步向上”,又有“三人成众”之意,还可以看成是人的脊梁骨,借此勉励北大学生争做国家民主进步的脊梁。评论认为,鲁迅设计的校徽造型大气,明快简洁,结构紧凑、内涵丰富。刘半农曾戏称北大校徽是“哭脸校徽”。此校徽一直用到1949年。后来由于历史原因,此校徽被弃置不用。20世纪80年代北京大学重新启用这个校徽,并在外周加圈注明英文校名和创校时间,但是没有规定校徽的颜色和版式。2007年6月13日,北京大学发布了修改、统一后的校徽标志,并规定了标准色“北大红”。新标志中间采用阴文,代表“兼容并蓄、饱满深厚”;简洁的外圈寓意“广博开放、常为新的姿态”。

上一篇: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