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道。他标新立异,爱打破传统,并以精炼的著作风格和高傲的性格而为人熟知。他由于“关于凝聚态物质的开创性理论,特别是液氦”获得196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1962年,仍活跃于研究前沿的朗道发生严重车祸,智力和记忆力均受损,身体状况大不如前,6年后去世。
朗道去世多年后,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及维塔利·金兹堡凭借早年与朗道共同建立的超导体和超流体理论也于2003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8年1月22日,列夫·朗道出生于俄国里海边上的石油城巴库(今阿塞拜疆共和国首都)。他的父亲达维德·勒沃维奇·朗道是犹太人,为一名当地油田上的工程师;母亲柳博芙·维尼娅米诺夫娃·加尔卡维-朗道则是一名医师。朗道的家庭重视科学教育。朗道小时候身体瘦弱,性格高傲倔强,而且表现出很高的数学天赋。朗道小的时候适逢烽火岁月,没有长期稳定的学校教育,但这也给了能力出众的朗道很多的自学时间。
他七八岁时就已通晓初等数学知识,并在十二三岁时就已掌握了微积分,高等数学的思维方式对他来说已如本能一样。朗道志存高远,重视高等数学基本功的训练,认为尽早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能为以后追寻科学梦想减轻数学学习压力。朗道在班上年龄最小,个子也最小,同龄人玩耍并不多,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上。他跟父亲争辩说,文学课一类的并没用,如果相关科目获得了及格以上的分数反而不是什么可夸耀的事情。13岁时,朗道中学毕业。朗道多次表示不觉得自己是神童。父母认为他年龄还不够上大学,便让他随他姐姐索菲娅入读巴库经济专科学校。不过,他并不喜欢学习经济学。他的姐姐后来则成为一名化学工程师。
1922年,他年满14岁,被巴库国立大学录取,成为该校年龄最小的学生。他同时攻读2个科系:数学和物理学系和化学系。虽然后来不再继续学习化学,但仍一直维持对这门学科的兴趣。1924年,朗道转至列宁格勒国立大学,在这儿他第一次认识到真正的理论物理,并且决定全心投入这方面的研究。朗道在列宁格勒大学时常与德米特里·伊万年科和乔治·伽莫夫交流物理前沿的学习心得,这3人被称为该校的新锐少年“三剑客”。(有的说法把马特维·布朗施坦因也算进去了。)1926年,朗道发表第1篇论文,研究关于双原子分子光谱谱线的理论。1927年从该校毕业后,他进入列宁格勒物理技术学院,并在1929年(21岁)取得副博士学位。同年,在苏联政府和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助下,朗道得以游历欧洲作研究。
朗道此次游学欧洲收获丰富。在哥廷根(有马克斯·玻恩在)和莱比锡(有维尔纳·海森堡在)短暂地停留之后,朗道来到哥本哈根玻尔研究所,跟从著名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等人研究量子力学。在那里,朗道参加了玻尔主持的理论物理讨论班,初步展露出才华。22岁的朗道提出了金属电子的抗磁性理论。爱因斯坦有一次做演讲时被年轻的朗道敏锐地指出了一处推理漏洞,转而对着黑板思索后说:“后面那位年轻人说得完全正确,诸位可以把我今天讲的完全忘掉。”玻尔在物理方面的直觉也令朗道佩服不已,后来朗道时常提到自己是玻尔的学生,虽然这次他只在玻尔研究所工作了4个月(他在1933年和1934年又来到哥本哈根)。
之后,朗道还访问了剑桥和苏黎世(有沃尔夫冈·泡利在)。瑞士苏黎世读博士后的同学皮尔斯(Rudolph Reierls)回忆说:“我还清晰记得朗道1929年在苏黎世出现在泡利的系里时,给我们留下的深刻印象。 ……没过多久就能发现他对现代物理学的深刻认识和他解决基础问题的技巧。他很少详细阅读理论物理学的论文,只是大概看看问题是否有趣,如果有趣,作者的方法是什么。然后他开始自己计算,如果答案和作者的一致,他就赞同这篇文章。”他在剑桥时,参访了欧内斯特·卢瑟福主持的卡文迪许实验室,并在那里结识了另一位苏联物理学家彼得·卡皮查。